拍摄电影大决战花了多少钱,原八一厂厂长回忆:比预算少一千万
在20世纪40年代那会儿的解放战争里,要说最出彩的一段,肯定得数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期间打的辽沈、淮海、平津这三大仗。
新中国成立后,党史和军史领域的专家们琢磨着怎么通过艺术手段,把那段重要的历史故事和革命传统给传扬出去,好让大家都能从历史里学到点东西。他们一直有这个想法,就是想找个方式,把那段光辉岁月展现得更加生动。
许多亲身参与过那三大重要战役的老将军,心里头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希望这些壮烈的战斗能被拍成电影,好让大伙能在电影院里,亲眼目睹那场规模宏大、震撼人心的人民战争。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八一电影制片厂其实早就有打算,想把那三大战役拍成电影。不过呢,因为当时各种条件都不行,所以这个想法最后也没能实现。
1977年的时候,北京人艺的剧场里头演了一出讲三大战役的话剧,不过反响平平,没掀起啥大浪。
到了80年代,拍三大战役的时候终于到了,上面的领导明确说了,得拍几部讲解放战争的革命电影。
1985年快结束时,总政文化部响应中央领导的指示,加班加点地忙了一阵子,弄出了一个拍解放战争电影的主意,然后提交给中央审议。
按照规划,总政文化部打算先动手拍一部讲述毛主席在陕北战斗历程的电影,名叫《壮志昆仑》。这部电影主要是为了积累点经验,挑些好演员,再瞅瞅拍出来效果咋样。等这些准备好了,他们打算继续拍三部大片,都以大决战命名,一部讲辽沈战役,一部讲淮海战役,还有一部讲平津战役。
这个计划详细列出了拍摄的大致时间安排、故事概要,还有需要的人员和物资等具体内容。
1985年冬天,12月22号那天,中央的大佬们点头同意了拍摄方案,接着就把同意的文件发给了军委那边。
1986年1月12日,中央军委把任务交给了负责宣传文化事务的总政治部二把手周克玉,让他转交给八一电影制片厂去处理。
于是,拍摄这几部关于革命军事故事的电影的重任,自然而然地交到了负责中国电影事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化部和八一电影制片厂手里。
这么说吧,拍《大决战》这几部电影,既是老百姓和前线将士们心心念念的事情,也是中央和军委领导们反复强调、非常重视的任务。
1986年1月26日那天,八一电影制片厂接到总政领导的命令后,立马动手成立了写《三大战役》剧本的小组。
《昆仑雄风》这部电影在1988年底制作完成,被挑中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的特别放映片,1989年上映后,赢得了大家的普遍赞誉。它还荣获了当年广电部门评选的优秀电影奖项,以及第十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里的最佳影片大奖。
1987年5月4日,拍《巍巍昆仑》那会儿,军委的杨副主席特地会见了总政文化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人,还有《巍巍昆仑》摄制组和写《三大战役》剧本的团队。大家聚在一起,好好聊了聊这两部电影的制作。杨副主席给了好多实在的建议,都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他讲道:“跟你们透露个消息:中央的大佬们在琢磨庆祝建军60周年这事儿时,聊到了拍电影。总书记发话了,说拍几部片子,把解放战争那段真实历史给呈现出来,重点展现敌我双方指挥部的智斗,这主意挺不错的。”
不过要是只拍一两部作品,想成功可有点难。咱可以试试写三到四部,甚至更多,这样一来,连起来就挺有分量了。
说起那些重要的战事,二野挺进大别山的部分绝对得单独拎出来讲讲,拍成一部作品。这块儿内容,之前真的没啥好片子展现。要知道,整个战略形势的大转变,那就是个关键的拐点,得专门给它拍一部片子。
他聊起了三大战役落幕后的战争走势,像是攻克大西北,拿下西藏,以及后续的抗美援朝战事。
杨副主席最终强调说:“因此,我们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拍摄‘三大战役'这一部作品,你们身上的责任其实还挺大的。”
拍完《大决战》之后,八一厂没停歇,接着又动手拍了《大转折》、《大进军》还有《北纬三十八度》这些讲大战事的电影。这就是他们一连串军事大片拍摄计划的开始。
杨副主席特别指出,电影得拍得吸引人,得让老百姓看得高兴,都喜欢看。
他讲道:“其实还有个关于故事性的问题得提一下。电影要是全没虚构元素,那就不成其为电影了,直接变成纪录片了。我挺赞同这个看法的。这事我们书记处也聊过。”
谈到拍电影所需的资金,杨副主席直言不讳:“拍那三大战役,咱们得大方点儿,预算可能得上亿。就算真的花一个亿,那也值得。”就这样,《大决战》这部大片的高额拍摄费用,算是有了着落。
来,我跟大家简单聊聊。八一厂那时候的厂长萧穆记得,后来中央军委点头给的《大决战》拍摄预算快7000万了,但实际上花了6000多万。
这里面有超过一千万的资金,都买了摄影机、录音机、低噪音发电机还有运输车。这些其实都应该算作是更新设备的长期投资,得算上点折旧的钱。因此,真正花在拍摄制作上的成本,就只有五千多万的样子。
《大决战》这套片子分成三部,总共有六集,每一集都差不多快两个小时长。这么算下来,六集加起来大概有12个小时,跟看8部普通电影的时间差不多。
这样算下来,它的拍摄成本大概比普通电影高出两到三倍,根本不像有些人传的那样,要花两三个亿。
要是跟90年代还有21世纪的好些大场面电影、电视剧比起来,那成本可低太多了,就算搁那时候,这花费也不算很高。
剧本,那可是拍电影的基础。一旦决定了要拍哪部电影,头一件事儿就得是搞定剧本。
《大决战》这部剧的剧本创作团队,包括了八一厂的三位编剧:经验丰富的老将史超、王军,还有中坚力量李平分。不仅如此,八一厂还特别调配了两名文采飞扬的编辑来帮忙。
那时候,剧本创作团队是在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徐怀中直接指挥下干活的,他那时候是总政文化部的部长。
创作小组一组建好,徐怀中首先想到的就是邀请军事科学院战史部门的行家,来给所有参与创作和拍摄的小伙伴们进行培训讲课。
编剧伙伴们专心钻研党史和军史,翻阅了大量资料,字数加起来有五六千万字那么多。
那时候,他们不怕麻烦,亲自跑到武汉、广州、沈阳、锦州、徐州、昆明、成都、济南这些地方,行程好几万公里,就为了去拜访那些亲身经历过三大战役的老前辈、老士兵,登门向他们请教。
他们亲自跑到以前的战场和那些老地方去探访和调研,广泛收集各方的声音,直到觉得心里有数了,才开始一字一句地琢磨着写文章。
徐怀中不仅总体上掌舵了剧本的创作方向,到后来还亲自下场动手写了起来。
电影里包含了不少关键的段落,还有好多鲜活、打动人心的场景、小细节和对话,这些都是他基于编剧团队的创作,自己动手一点点琢磨出来的。
说实话,徐怀中才是《大决战》剧本和电影制作的真正把关人。可他硬是不肯在片尾挂上自己的名字,最后还是领导们好说歹说,才勉强同意当个艺术指导。
1988年1月19号那天,在全国政协的帮忙下,剧本创作团队请来了几位曾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政协委员。大家聚在一起,聊了聊他们刚弄好的第5版剧本。
出席座谈会的嘉宾包括郑洞国、黄维、侯镜如、刘春方、杜建时和文强这六位老前辈。
大家普遍觉得,剧本里讲的大部分历史事情都挺靠谱的,不过对个别小地方,他们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接着,剧组就照着大家的反馈,对剧本做了相应的调整。
1988年2月底到3月初那几天,总政治部里管《大决战》拍摄工作的二把手周克玉,在京西宾馆牵头开了个会,专门审《大决战》剧本的小组全体成员都参加了,大家一块儿琢磨剧本的第5稿,看要怎么改。
参加会议的人员包括张震、苏静、叶子龙、杨国宇、崔月犁、陈斐琴、何静修、王道平、金子谷、周宏雁、胡可、刘佳,还有来自总政文化部以及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相关工作人员。
这次请来的剧本评审嘉宾,都是曾经在东北、华东、中原、华北野战军里摸爬滚打过的老将或文艺界前辈,他们不仅亲身经历了三大战役的烽火岁月,还有的是在西柏坡总部奋战过的英雄,或是在北平地下党默默奉献的老同志。
国防大学的前任校长张震,他之前担任过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的职务。而其他几位呢,他们都是在党史和军史方面很有研究的专家。
他们坐下来深入聊了聊剧本,觉得这一版本大体上是过关的,并且给出了不少能让剧本更完善的实在建议。
后来,徐怀中带着剧本创作团队,花了快一年的时间反复打磨和调整,一直忙到1988年底,剧本总共经历了三次大的改动。
开拍后,整个片子一直到拍完,剧本都在不断变动。好多超赞的情节,其实都是在拍摄过程中临时想出来加上去的。
电影里有些角色说的台词,肯定不是直接从历史现场搬来的,这些都得靠编剧在翻了很多资料后,自己琢磨着写出来。
例如,邓小平在西柏坡时的那些对话,是这样被创作出炉的。电影拍完后,邓办的工作人员还专门致电八一电影制片厂,打听小平同志那些台词的原出处是哪里。
得知这是剧作者的作品后,他们立刻表示赞赏,觉得写得跟小平同志说话一模一样,简直可以以假乱真了。
写剧本时,最让人头疼的事儿之一就是怎么刻画林彪这个角色。
林彪在剧里可是个大角色,他是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重要指挥官之一,地位举足轻重。
那时候,有些人顾虑影片里提到林彪可能会惹上麻烦,建议剧本里干脆别提他。也有人觉得,要是非得写林彪,那就把他刻画成个坏人形象。
杨副主席了解到这个情况,专门针对林彪所扮演的角色发表了重要看法。
他讲道:“这剧里得加上林彪这个角色,如果不提林彪,那以前东北战场上那些仗是谁指挥的呢?还有啊,写林彪的时候得实话实说,不能因为后来他表现不好,就把他说成一直都很坏的人。”
杨副主席的这番话,对剧本能否真实展现林彪形象以及三大战役的情形,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说真的,想当年一起并肩作战,杨副主席对林彪的那份感情,真的挺复杂的,不容易说清楚。
马绍信在回忆拍摄《大决战》的经历时说,等片子一拍完,杨尚昆就赶紧见了他们这些主演,一见面就连声追问:“演林彪的那位呢?演林彪的在哪?”
有人朝着后排一指,喊道:“看,他在那儿!”听到这话,杨副主席立马快步走过去,一把攥住了马绍信的手,不停地摇晃着。他的眼神里满是复杂的情绪,有深深的情感,有藏不住的无奈,还有对马绍信的理解,这些都明明白白地写在了他的脸上。
1989年1月5号那天,军委的杨副主席和总政治部的杨主任,会见了《大决战》这部片子的主要创作人员,还有总政文化部以及八一电影厂的领导们。他们说了,基本上赞成按照《大决战》电影剧本的第8个版本,来着手准备拍摄工作。
不过,领导们又加了一条意见:得对剧本再进行一番打磨和提升,要做到更好,让电影能尽可能地接近完美。
杨副主席深情而认真地对着剧本和影片的核心创作者,还有八一厂的领导们讲道:“未来的希望都靠你们了,真的拜托大家,一次次地拜托,全靠你们了!”
在拍摄的后续阶段,为了更加贴近历史真相,剧组遵循杨副主席的意见,对剧本动了大手笔的调整。
《平津战役》那个老剧本里有个小桥段,说的是林彪到了指挥部,开始在地图上翻来覆去地找山海关的位置。
为了拍好这场战役,导演韦廉和他的团队特地找了许多当年在林彪身边的人进行采访。他们说,林彪对地图的熟悉程度简直让人惊叹。他指挥战斗时,从不冲到前线,而是坐在后面,一门心思研究地图。
韦廉对这个情节做了新的调整:林彪到了指挥部,看到参谋们正忙着把地图一块块拼到墙上,不过右上角那块地方还空着呢。
林彪走到地图旁边,拿起棍子点了个没标记的地方,说部队要从这儿进入关内。参谋们赶紧把地图拼完整,一看他指的位置,正是山海关。
从1989年2月开始,《大决战》这部电影就动手准备拍摄的事儿了。
一部戏能不能火,选对演员至关重要。《大决战》这部电影,里面有名有姓的角色加起来有238个,主要人物就有50个,想找这么多合适的演员来演,真不是个小工程。
摄制团队决定在全国范围搞一场“海选”,就是大家自愿报名,然后通过试戏来挑选。李俊对选演员这事儿,还特地提出了一些要求:
挑大明星来演角色,得找那种外貌和气质都贴切的。选普通演员呢,朴实无华最重要。要是挑咱们自己的人,那必须得有股子地道的农民味儿。
《大决战》要在全国挑演员的消息传开后,好多特型演员都急着赶来了,都想在这部前所未有的大型战争电影里露个脸,展示下自己的演技。
选拔过程结束后,电影里的几个重要角色都找到了合适的人选。演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演员,很自然地就定了古月和卢奇,而林彪这个角色,则由马绍信来出演。
挑选蒋介石和周恩来的演员时,摄制组真是好好琢磨了一番。
那时候,演蒋介石演得最火的是孙飞虎,他在《西安事变》等好多电影里都演过蒋介石。紧跟着他出名的,就是在《血战台儿庄》里表现很棒的赵恒多。
摄制团队琢磨了好久,最后决定让赵恒多来扮演蒋介石这个角色。
孙飞虎没被选上,主要是因为大家感觉他对蒋介石的理解不够中肯,老想着把蒋介石描绘成坏人,这样一来,他对蒋介石的刻画就显得有点刻意贬低和歪曲了。
相比起来,赵恒看待蒋介石的态度就显得更为中肯,并且从年纪到性格,他和蒋介石都挺合得来。
事实证明,摄制组的这个决定真是选对了人,后来台湾的相关人员看到赵恒多扮演的蒋介石,也都夸他把角色演得活灵活现。
说到要演周恩来这个角色,那时候大家都觉得王铁成最合适,毕竟他演的周恩来那叫一个绝。
然而,摄制团队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他们挑选了在《七七事变》和《四渡赤水》等电影中饰演过周恩来的演员苏林。
说白了,王铁成没被选上,主要就是因为他年纪的问题。你想啊,拍那三大战役的时候,周恩来才50岁,要是让王铁成来演,年纪上看着就差挺多的。他其实更适合演老年的周恩来。
《大决战》这部剧讲的是辽沈、淮海、平津这三大仗,虽然加起来才打了142天,但战场可大了去了:从北边的黑龙江,一直往南到江苏安徽那片大平原,西边快到陇海铁路那头,东边都挨着黄海、东海了。
从秋天过渡到冬天那会儿,咱们两边加起来出动了五百多万大军,还有好多民工帮忙。不光有陆军,国民党那边还派了不少空军和海军来参战。
这场战争的规模特别大,打得也特别狠,在中国战争历史上真是少见得很。
要想按时完成任务,不耍点特别的小手段可真不容易搞定。
八一电影制片厂经过多次商量和考虑,还向上级打了报告并得到同意后,决定在组织工作上采取下面这两个特别措施:
在党中央、国务院还有中央军委的关心与帮助下,我们紧紧依靠各级政府以及军队的各级单位,大力动员广大民众,采取类似历史上人民战争的策略,再次展现出那种全民参与的战斗精神。
1989年2月25号,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有中央军委办公厅一块儿发了通知,说要成立一个拍《大决战》电影的领导小组,外加一个顾问团。
总指挥部的头儿、政治部的老大、后勤部的总管,还有广播电视部的领导,他们来当这个领导小组的头儿和副头儿。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地的代表,还有北京军区、沈阳军区、兰州军区、济南军区、南京军区的将领们,以及中央军委办公厅、广电总局电影管理部门、总政治部文化部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负责同志。
顾问团队包括了张震、杨国宇、苏静、叶子龙、崔月犁、陈荒煤和丁峤这几位成员。
上面提到的省市和军区呢,他们一层一层地给相关的部队和地方下了任务,就是要成立各个级别的拍摄领导小组。这些小组汇聚了各方力量,一起来帮拍摄组的忙,让他们能顺利开展拍摄。这样一来,拍摄工作就有了最坚实的后盾。
实际开拍时,全国范围内,包括14个省市自治区在内的五十多个市区县,都为大决战的摄制工作给予了众多关键的协助和支持。
五大军区下面的陆、海、空三军以及武警队伍里,总共有25个军级部队和33个单独的师团单位,出动了超过13万的干部和战士来参与拍摄。这次拍摄,不光有这些部队的人,还有大量的老百姓,加一块儿总共有345万多人。
说到用到的那些装备物资,那绝对是军事片里的顶尖水平,看看下面的数据就清楚了:
梯恩梯炸药总共有160吨重,解放军的棉衣准备了5823件,国民党那边是4331件。血浆准备了足足100公斤。这些炸药,足够炸毁100辆汽车,还有50辆真坦克。空炮弹数量惊人,达到了170多万发,真炮弹也有1万多发。药品仓库有20间,里面存放的药品重达120吨。另外,还备有老式电话100部,用于通讯联络。
拍摄过程中,好多关键场面都是选在了像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这些大城市,还有一些国家特别重视保护的文物地点进行的。
可以说,《大决战》这部片子,多亏了全国上下、全军将士的大力帮忙,这才能够拍成功。
在拍摄团队的组织上,八一厂采取了不同以往的做法,搞了个挺独特的集体创作模式。
我们特地成立了一个拍摄指挥团队,由李俊担任总导演来领头,徐怀中作为艺术上的指导专家。这个指挥团队下面又分了五个拍摄小组,其中三个小组由杨光远、蔡继渭、韦廉这三位主要导演分别带领,他们各自负责一个战役的拍摄任务。
景慕逵和翟俊杰这两位导演分别带领另外两个拍摄团队,他们主要负责我军和敌军总部相关场景的拍摄工作。
另外,有5名导演带着临时凑起来的十几个拍摄小组,也加入了这次拍摄的行列。
三位战役影片摄制团队的总导演会亲自操刀,搞定所有战役电影的收尾制作任务。
这样的组织结构,在平常的拍摄过程中,大家根本想都不敢想。但八一厂在这次尝试中,却取得了出色的成果,既节省了时间,又把质量给抓牢了。
要是把党中央、国务院、军委给予的那些资源比作做饭的食材,剧本看作是烹饪的指导书,那想要做出一盘美味佳肴,关键还得看“大厨”也就是导演的真功夫如何。
李俊身为总导演,心里对此事明明白白。他琢磨了好久,最后给电影定了个艺术标准,那就是“大刀阔斧不减细节,细致打磨不失气势”。
他讲道:“电影得像是大手笔绘就的一幅辽阔巨作,沉甸甸的,气派十足,强劲有力,视觉冲击强烈。就好比亲眼目睹万里长城、金字塔,能唤起人们心底的敬仰与赞叹。”
同时,咱们得深挖那些直击心灵的细微之处,这些细微之处就像是血液和肌肉,要是没了它们,感情上的震撼力可就没了着落。
特别是电影播放时间超过九个钟头,要是内容没法吸引观众,那就白费了大力气,最后却没几个人看,这个结果可就惨了。
1989年快结束时,为了让整个摄制团队完全吃透电影拍摄的关键,李俊带着杨光远、蔡继渭、韦廉这三位副导演,专门去拜访了参与平津战役并担任总前委职务的聂荣臻元帅。
聂将军给李俊他们仔细讲了讲三大战役的一些具体事儿,特别是平津战役,他说得特别透彻。比如怎么让傅作义站到我们这边来,还有怎么样能保住那座古城不被破坏。
聂帅耐心细致地阐述,对《大决战》这部作品的拍摄工作给予了极其重要的方向指引。
在李俊的总体把控下,电影《大决战》里的三大战斗场面,整体上看起来非常流畅,但细说起来,每场战斗又都各有千秋。
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主要就是干仗,一场接一场地打,一个地方接一个地方地抢下来。到了平津战役这儿,那就不一样了,又是打又是谈,军事上的比拼和政治上的斗争搅和在一块儿,互相掣肘。
特别是在故事进展上,重点放在了全面掌控战略大方向上,而且机灵地绕开了前两作里已经大肆渲染的尸山血海、悲壮激烈的战斗情景,另辟新径,着重描绘了战略规划和和平协商的过程。
这样,观众就能很直接地感受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他们在军事指挥上的高超本领和斗争中的精妙策略。
说起战争场面的展现,那也是相当独到。就拿平津战役里攻打天津那一仗来说,仅仅用了29个小时就拿下了,打得那叫一个精彩绝伦。
为了突出这个特色,导演专门在电影里加了详细的战斗时间字幕,结果反响挺好。
看过电影《淮海战役》的朋友,肯定对里头那场超惨烈的情节印象深刻:战斗间隙,有个女大学生受不了国民党兵的欺辱,从帐篷里逃了出来,她穿着白色睡衣,在寒冷的冬夜里头,一个劲儿地在野地里狂奔。
看到这一幕,一个解放军士兵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救人,还把自己的厚棉袄脱下来,紧紧包住那位女学生。不幸的是,他们俩都挨了枪子儿。女学生拼着最后一口气,把棉袄扯过来盖在了战士身上,两人就这么抱在一起,没了气息……
在《辽沈战役》里头,也有这么一档子事儿:我军把敌人的通讯班给围了,结果敌军里有个排长,扯着嗓子大喊“放下枪,女人别动”,说完这话,他就开枪把那些女电报员全给害了。
影片从女性这一独特角度出发,很好地展现了战争的本质以及国共两党最终的决战走向。
另外,说到表现方式,摄制团队也加了很多那种场面宏大、让人浮想联翩的抽象场景进去。
比如说,电影一开始就是黄河解冻的场景,冰块碎裂,水流涌动;再看《淮海战役》的开头,那是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气势浩大,仿佛要把天空都遮住;《平津战役》里头,故宫遭遇了倾盆大雨,雨水像石龙喷水一样猛烈;到了电影末尾,毛主席在明媚的阳光下,慢慢走上长城,这时,一轮红日正从东方缓缓升起。
这些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巧妙结合,把情感和场景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打造那种宏大的史诗感觉特别有帮助。
另外,拍摄团队好多次都采用了从空中俯拍的宏大画面,把那些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算是另一种非常棒的衬托方式。
电影的解说词挺有特色,充满了深度和文学韵味。
电影开场那段说的是:棋赛早结束了,谁赢谁输都成了过去。不过,要是咱们有空在棋盘上重新摆一摆当年的黑白棋子,还是能体会到那步局有多让人摸不透,每一颗棋子落下时,那力量就像打雷一样震撼人心!
这段旁白真是绝了,简直就是《大决战》这部史诗巨作里的神来之笔,让整个作品都更加出彩了。
拍《大决战》时,剧组特别纠结演员到底该说普通话还是方言。
总导演李俊觉得:“领袖人物说方言,让人感觉特别真实和亲近,再说大家也都听顺耳了,所以还是继续使用方言更合适。”
最终,摄制团队在听取了总政领导、专业顾问以及一些资深前辈的意见后,经过多次深入讨论和权衡,做出了决定:部分领袖和将帅将使用方言出演,而其他角色则统一使用普通话。
《大决战》拍得那么带劲,看完还让人念念不忘,场景打造绝对是关键。它不光有那股子大气磅礴的感觉,还让人心里头一直琢磨。场景布置得好,这效果自然就出来了,明摆着的事儿。
之前我说过这样一个画面:在广阔的陕北高原上,毛主席爬上了山丘,放眼望去,尽情欣赏着咱祖国那壮丽的山川河流。
接着画面切换,黄河上的冰块开始晃动,观众眼前展现出一幕春天回归、河流解冻的雄伟壮丽画面。
眼下的场面,真真切切地展现了我军摆脱困境、着手反击的情景,换了一个新颖的角度来呈现。
这个画面在电影里也就一闪而过,但你知道吗?摄制团队为了抓到这个镜头,竟然在黄河岸边坚持守候了整整两年!
林彪在辽沈战役里可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平时话少,挺内向的。像他这么独特的一个人,要想表现他的性格特点,用场景描绘的方式就显得格外关键了。
在《大决战》里头,林彪的出现那绝对是导演团队精心策划的一大亮点:
在东北野战军的大本营里,几位头头脑脑正围着桌子,琢磨着中央军委给的新任务咋搞。这时候,林彪背对着大家,闷着头不吭声,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墙上的战况图,瞅着咱和敌人的位置。过了一会儿,他站起身来,溜达到桌子旁边,一边翻看着电报,一边往嘴里扔黄豆,还是连个屁都没放。
这场戏讲明了林彪跟中央军委在行动计划上有不同看法,中央军委想往南走北宁线,而林彪觉得该先攻长春。同时,这场戏也让大家看到了林彪的一些性格特点,他爱在地图前面琢磨事儿,爱吃黄豆,平时话不多。
《大决战》这部剧在刻画领袖和高级将领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同时对普通士兵和平民百姓的描绘也是挺不错的。
电影里有个这样的场景:塔山保卫战那会儿,有个还带点孩子气的小兵,子弹打完以后,看到敌人成群结队地冲上来,他一点都不慌。脖子上围着村里大嫂送他的那条红围脖,他抄起铁铲,就朝着冲过来的敌人猛扑过去。
小士兵一口气干掉了好几个敌军后,敌方的机枪突然开火了。他慢慢地倒了下去,脖子上那条红围巾飘了起来,然后轻轻地飘落。接着被爆炸的冲击波吹上了天,之后又慢慢悠悠地掉下来,最后挂在了一根烧黑的木头架子上。
看着那块红围巾在眼前飘动,观众们仿佛亲身感受到了先辈们的英勇与悲壮。
《大决战》之所以能够大火,关键就在于它把三场大战的整体氛围和细节场景都刻画得特别逼真。另外,导演们的巧妙构思加上演员们的出色演绎,也是这部剧大获成功的重要因素。
《大决战》里头人物一大堆,要想不让角色显得千篇一律,确实挺有挑战性。不过,导演们有招儿,他们走了条“心里头跟老百姓贴近,小事儿上像日常生活”的路子。
讲述开国英雄们的传奇故事时,我们更多地聚焦于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与细腻情感:
比如,冬天里爱冲个澡、还亲自示范剃头的邓小平;那个总是笑眯眯、带兵打仗特别厉害的刘伯承,老爱开些玩笑逗大家;还有满身文艺气息的陈毅,像个诗人一样;以及浑身是胆、打仗时灵活多变的粟裕等等,他们每个人都给大伙儿留下了特别深的记忆。
演员们为了把角色演得活灵活现,真的是下足了功夫,吃了不少亏。经历了那段艰难日子的洗礼,像大决战那会儿,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这些大领导,一个个都瘦了不少。这可给扮演他们的特型演员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为了更像剧里的角色,大家都开始努力瘦身,最常用的招儿就是少吃点儿,有的人还选择去蒸桑拿,想以此减掉些脂肪。演毛泽东的古月和演邓小平的卢奇,为了瘦身,经常忍着饿,整夜下棋不停歇。
有次卢奇真看不下去了,就对古月说,要不歇会儿吧。古月摇摇头,说:“没事,戏里情况挺难的,主席得显得累点,不睡觉刚好符合形象。”
经过一连串的努力锻炼,大家都成功减掉了不少体重,身材明显变得更加纤瘦了。身材问题解决后,演员们又开始在内在技能上狠下功夫了。
为了把毛泽东这个角色演得逼真,古月在生活中时刻模仿他,从日常的言谈举止到吃饭休息,就连脸上的表情也尽量模仿毛泽东。冬天穿单薄的衣服,夏天裹上棉袄,这些对扮演特定角色的演员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拍《大决战》那会儿,已经是深秋了,天气挺凉的。为了把“毛泽东游泳”那场戏拍好,古月一遍又一遍地在冰冷的水里游来游去,直到导演觉得镜头完美了,他才停下来。
为了把周恩来这个角色演得逼真,苏林下了不少功夫。他不仅卖力地模仿周恩来的说话声音和腔调,还翻阅了大量的电影资料和书籍。此外,他还特地去找了那些曾经在周恩来身边共事过的人聊天,就是想让自己在电影里的形象,能跟真实的周恩来更像一些。
谈到扮演邓小平这一角色,卢奇可是下足了功夫。他强调说要“全身心投入”,就是想把邓小平那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给演得活灵活现。
他在电影《淮海战役》里头演得真好,把邓小平在大事面前的那种机灵、应变快、胆大心细、主意正、做事不拖泥带水的性格展现得特别到位,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片叫好声。
邓小平的女儿毛毛看完电影后,让人给卢奇带了话:“卢奇演得真棒,特别出色,我们全家都很感激他。”
在《大决战》第一次放映活动现场,邓朴方同样对卢奇的表演大加赞赏,说他“这角色演得真棒”。
卢奇的外形得到了邓小平夫人卓琳的高度评价,卓琳直接跟卢奇讲:“跟邓小平生活这么多年,我觉得你俩长得特别像,那些没见过邓小平的人,估摸着会觉得你更像他呢。”
林彪在剧里是三大战役的关键领头人,所以他怎么演也成为了大家特别在意的事儿。
说实话,马绍信当初答应去演林彪这个角色时,心里真是压了块大石头,感觉压力山大。
为了真切描绘辽沈战役里的林彪模样,他翻看了大量林彪的历史资料,还亲自拜访了许多跟林彪有过交往或者相关的人。
经过一系列认真详细的探究,马绍信对林彪这个角色有了挺透彻的认识。他跟旁人讲:“还真是,不亲自去演林彪根本体会不到,不去翻资料也根本不清楚这其中的门道!”
所以,马绍信在电影里演林彪时,分寸感拿捏得挺好。他把林彪这个角色演得特别到位,让人印象深刻,这也显示了他演技上的潜力和很强的适应能力。
后来,《大决战》这部片子在香港放映的时候,剧组安排了一场和观众的见面活动。没想到,大家对演马绍信的那个演员,喜欢得不得了,甚至比演毛泽东的古月还要火。好多观众都抢着要跟他拍照留念呢。
古月看到后,笑着打趣道:“林彪同志,现在你可比我受欢迎多了……”
在《大决战》里头,蒋介石这个角色又成了大家伙儿眼里的明星。赵恒多为了把蒋介石演得活灵活现,可没少下功夫。他啃了不少的历史书和相关资料,一遍又一遍地研究蒋介石这个人的脾气秉性,还有他的一举一动。
为了探寻历史的真相,他亲自拜访了健在的国民党各界人士,希望能从他们口中获取更多生动且真实的历史细节。
赵恒多下了不少功夫,他用那种真实又接地气的演技,把蒋介石心里的那些事儿演得特别到位,就像是真的一样。专家和观众看完后,都纷纷点赞,夸他演得好。
在金鸡奖第十二届评选那会儿,赵恒多没能拿到“最佳男配角”的大奖,原因是他没参与影片的配音。为了给他点安慰,评审团就另外设了个“表演特别提名奖”颁给了他。
杨光远、蔡继渭、韦廉这三位导演,经过一番不懈的奋斗,他们分别负责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部大片,终于迎来了收尾时刻,最后一个镜头也顺利拍完。
因为三个分导演在拍摄手法这些方面各有各的套路,所以经常会冒出一些跟电影主题不搭边的新点子。拍完三部片子后,总导演李俊得亲自上阵,从整体上把控一下,把好“最后一道关”。
李俊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还踏上了朝鲜战场,所以在战争片的拍摄上,他既有亲身经历的素材,又积累了丰富的拍摄技巧。在《大决战》这部片子的最后制作阶段,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说真的,好多大家说的“亮点片段”,其实都是李俊那里拍出来的。举个例子,电影里有一段蒋介石离职后回老家奉化的场景。
在拍摄的那些样片当中,出现了蒋介石孙子们在竹筏上玩耍打闹的画面。李俊觉得这一幕不太恰当,他觉得按照当时的背景情况,蒋介石的孙子们不太可能那样嬉笑打闹。
1991年8月份的头一天,为了好好纪念军队成立64周年这个重要时刻,《大决战》这部电影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首映活动。当时咱们国家的头儿,也就是杨同志,他不仅是国家主席还是军委的副主席,也抽空来参加了这个首映,看完之后,他还连连称赞,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电影在全国各地上映后,观众的反响特别热烈。《大决战》系列,从第一部《辽沈战役》开始,每一部都吸引了大量观众前去观看,场面火爆。
跟以前那种情况不一样,以前都是中央的部门发通知,让各单位带着自己的人去电影院看电影。但现在呢,大家都是自己买票去看。
北京的电影院里,有人干起了倒卖电影票的勾当。本来两块钱一张的票,到了他们手里,居然要五六块,甚至十块一张。
天津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有个经理,后来聊起一件事:那部电影《平津战役》赚的钱,竟然把公司一整年的亏损都给填上了。
《大决战》这部电影在香港放映那会儿,香港电影圈的人两次向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领导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带着导演和一些主要演员来参加电影的首映活动。
电影院里坐得满满当当,观众们看完后都激动不已,各大媒体也是纷纷点赞,说这部电影既真实又打动人心。
《大决战》这部电影在台湾同样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有人特地跑到香港去观看,更有不少人想尽办法,通过各种途径把《大决战》的录像带偷偷带进台湾,然后转手倒卖,赚了个盆满钵满。
挺遗憾的,因为放映《大决战》这部电影的影院非常多,再加上那会儿还没有特别高效的票房统计方法,所以现在咱们没法收集到《大决战》所有发行放映的详细数据。
大伙儿和相关单位不仅对电影《大决战》赞赏有加,而且还给这部电影的拍摄团队颁发了不少荣誉。
1992年1月份,《大决战》这部电影可真是风光无限,一举拿下了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多个大奖,包括最重要的最佳故事片奖,还有最佳导演、美术设计、影片剪辑、道具设计以及烟火效果这5个单项奖,总共6个大奖呢!
那一年,《大众电影》第15届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桂冠也被这部电影摘得。紧接着,就在同年的2月份,《大决战》又拿下了解放军文艺大奖,并且还得到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颁发的优秀影片奖项。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